王新明先生從香港給我打來電話,說他要出版新畫冊,讓我寫個序,這是令人高與的事,欣然答應。可是當我提筆時卻又感到為難,因為久未見他新作不知從何入手。說來也巧,前些日子我有機會去香港,於是約了新明先生會面,并希望看他的新作。

在約定時間,新明和他的夫人到我下榻的賓館,用小車拉來許多油畫,說這僅僅是他新作的一部分,使我感到十分意外。記得新明是1946年在新加坡出生的,現在也該是六十出頭的人了,如此勤奮作畫令人欽佩,尤其在香港這個地方,像他這樣努力從事油畫創作者真可謂稀有,實為難得。

新明的新作基本上可分三大類:一類是《漓江風光》,畫的是桂林漓江的山山水水。他曾多次赴桂林漓江觀察、體驗寫生。1995年他就開始畫漓江風光,經過漫長歲月的探索,嘗試過多種表現手法,在上世紀末創作的《歸園田居》是一種,當時入選了第九屆全國美展,得到社會公認,穫得好評,但作者并不滿足已有成就,新世紀以來他又找到另一種更能表達自己心靈感受的表現方式。這些新作不論是畫面構成,佈局,還是色彩和空間的處理,比以往更有氣勢,更抒情,因而也就更加動人。

新明新作中另一類作品是《靜物和盆景》,他的靜物作品與眾不同,不僅僅是描繪盒花中的花朵,而是以獨特的視角把盆花處理在特定的生活空間中,使它更具生活氣息,從而也就更富精神內涵,耐人尋味。

第三類作品是《米點式的風景》,這是新明新嘗試的一種畫法,在吸取中國傳統山水畫中的宋人“米家”的表現技法基礎上,結合西方印象主義點彩派油畫的表現方法,使“米點”更具有色彩的魅力,對新明來說這確是在作品中的新嘗試和新探索。

綜上三類新作雖然題材不同,形式各異,但有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作者善於運用油畫色彩的語言來抒發自己對大自然的感覺和鍾愛;善於運用色彩冷暖的對比表達空間感和光綫美,有些畫面為了突出色彩,作者有意識拋開一些素描關係上的合理性,但并未影響其真實感,例如《童年》、《房子的後園》等作品就是例証。總之,可貴的是新明牢記油畫的重要語言──色彩,充分發揮油畫色彩的魅力,并盡量使油畫本體材質之美得以充分的體現。

英國藝術批評家、美學家赫伯特 • 里德(1893-1968)在對德拉克羅瓦的論述中寫道“大自然僅僅是一部詞典”,這是他經常說的一句話。我們向自然探索是為了找到恰當調子獨特的形式,正如我們查字典是為了找到一個詞的確切的含義,它的拼法與詞源,但是我們并不把詞典當作一部我們必須模仿的、理想的文字作品,更不必說把它看作畫家必須照樣摹繪的東西了。畫家面向自然是為了求得啟示,尤其是為了求得他自己所要求的“基調音符”,他以此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協調正是他凭想像而產生的作品。畫家的內心語言即“第二自然”,也就是從大自然中所啟示的感受,通過藝術形式轉化為所謂的“第二自然”,這時它的完美與真實性甚至要超過客觀存在的自然,也就是藝術家們經常所說的“畫面真實”。因此這個《轉化》是極為重要的,使客觀自然中色彩成為畫面調子中的色彩,就有一個《轉化》的過程、創造的過程。新明在自己的新作中就在探索這種《轉化》,是他心中理解的自然和色彩。

王新明對色彩敏感性早在上世紀的八十年代就有所顯露,那時他從香港到杭州浙江美術學院(即中國美術學院)油畫進修班學習,學員有來自全國各地,那時很少有來自港、澳地區的,眾多油畫班學員中王新明對色彩的敏感性十分突出,他喜歡明快、強烈的色彩,喜歡印象主義繪畫。在課堂作業中他畫面上的色彩處理往往勝過班上其他同學,如習作《紅衣姑娘》,1989年就收錄在《中國中青年畫家自選集》中。油畫進修班結業後,新明回到香港,數十年如一日不斷進行油畫創作實踐,在各地已舉辦過多次個展,頗受群眾喜愛。

人生最幸福的莫過於一生從事自己喜愛的工作,新明從孩提時代就開始熱愛繪畫,在漫長的歲月裡不間斷地從事油畫藝術實踐,雖然有時由於生活艱難道路并不平坦,甚至坎坷,但在他夫人的支持下,有苦有樂,藝術已融入他們的生活,生活也離不開藝術,尤其當他倆談到自己的藝術成就時,臉上露出那幸福的笑容時所感悟的樂趣,那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那種幸福感。相信他們今後的生活一定會像新明的油畫那樣色彩斑爛,也望新明先生創作出更加光彩奪目的新作。

 

中國美術學院教授
全山石
2009年3月 杭州